「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,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,但故事不是。故事是黏土,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,故事聽完就換下一個,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。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,它不需要被說出來。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份,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。」
-吳明益 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
中華商場是1961-1992曾經存在於台北的大型商場,對於不住台北的我來說,一度搞不清它與光華商場的差別。它曾經輝煌,讓人們產生難以割捨的情懷。作者吳明益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孩子,他和兒時玩伴家裡都是開店的,他們早熟事故,對成人的世界似懂非懂。商場裡的住家廁所是公用的,對於孩子來說,深夜上廁所是成一件可怕的事情,於是各種奇幻事件從廁所裡滋生。
原版小說出現的人物複雜,要如何濃縮重組實在不容易,電視版截取了精華並賦予更深層的隱喻,在那年代,不可言說的禁忌。如同片尾曲歌名小心翻閱,每個人都如臨深淵,戒慎恐懼。但在主角小不點和他的玩伴眼中,全成為魔幻的傳說。在公共廁所出現,有著絢爛色彩的斑馬,魔術師手上的小黑人,深夜移動的石獅子,去了再也回不來的99樓。你不用在意它們是否真的存在,當記憶從容器裡溢出,故事自己會決定該怎麼被描述。
「我的兒時玩伴對寫小說的我來說是奇怪物品的寶庫,他們就像一堆閃閃發亮的彈珠,神祕地滾到屋子裡的某個角落。雖然我有權在腦袋裡頭把他們召喚出來,但他們卻沒有自願成為另一個人寫的小說,不是嗎?」
無論阿蓋他們是否願意,在小不點的召喚之下,他們幻化成不同姓名氣質,一起奔跑過鞋店,書店,開鎖店,西服店,陰暗的廁所,神祕的99樓~那裡也許不如想像中可怕,是讓意志更能自由呼吸的地方。在母親的聲聲呼喚下,他們從人潮熙攘的天橋上,從華燈初上的天台,從電影停格畫面中走出,回家吃飯。